改革开放为中国敲开了经济发展的大门,中国的经济发展速度令人瞠目。但是,经济的迅猛发展,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也遭到了严重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生态环境破坏现象频繁曝光。中国政府和人民已经意识到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也在积极探寻环境修复的道路,环境修复已经提上重要日程。

环境修复,就是借助外界的作用力,使环境的某个受损的特定对象的部分或全部恢复成为健康的状态,主要包括土壤修复、水环境修复和生态修复,这三个方面存在一定的内在关联。
    目前,我国环境污染加速恶化的趋势基本得到控制,部分区域针对河流、湖泊、土壤等方面的环境修复与生态修复的研究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人力、物理、财力等的投入似乎并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专家普遍认为环境修复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生态修复的基础工作是控源。湖泊和河流的生态修复从技术角度来说,没有太大的问题,关键是控源难度大,控源是影响修复的主要方面。
    环境管理是环保之纲,只有纲举才能目张。为此,环境管理必须先行,需要强化三方面的环境管理工作:首先,必须加强环境管理的能力建设。制定科学完备的环境管理法律法规体系,设置先进、精准的计量考核系统,培养优秀精良的环境管理队伍,这是环境管理的重要保障。其次,强化环境管理进入经济领域的通道。一定要将环境管理渗入到经济领域,提倡循环经济、清洁生产,进行合理的产业结构调整,淘汰落后的产能,并把环境管理融入税收政策,用税收杠杆去橇动环境保护行为。第三、把环境管理融入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把环境管理带入行政管理体系,使行政官员在环境保护方面化被动为主动;把环境管理融入百性的日常生活,引导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热情,规范日常的环境保护行为习惯,增加人民的环境保护知识和意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和监督职能。
    目前,环境修复需要做的工作很多,环境问题需要引入市场手段,但面对生物物种灭绝、生物多样性减少等问题,市场手段是不太好解决的,更多的是需要政府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监督检查、管理推动和国家投入。要从源头控制污染,就要充分重视环境规划,应把环境规划纳入到环境管理的重要内容。目前在开展城市规划、行业规划、产业规划、区域规划、开发区规划等各种规划过程中,环境保护规划的内容不足、力度不够,应把环境保护规划纳入到各种规划的核心内容,因为在进行开发活动中没有环境保护支撑的规划将可能对环境产生不可挽回的损失。例如,在进行城市规划、区域规划等各种规划中应将水环境保护规划纳入到规划的重要内容,应以水为主线,以水资源量和水环境承载力为限制因素,进行城市规模、产业结构、产业布局等的相关规划。目前,中国许多城市及区域所面临的地下水漏斗、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污染的问题,都是缺失水环境保护规划而无序发展的后遗症。
   不从水资源角度去规划城市的发展规模,不将产业结构和环境保护结合起来考虑,前期的环境保护规划、设计工作做的不扎实,就会给以后的治理、修复工作带来更大的麻烦。

中国的环境问题随着近30年来的经济飞速发展集中显现出来,中国目前面临的环境修复压力非常大。发达国外在环境修复方面走在中国的前面,环境保护意识觉醒比较早,从环境质量状况来看,中国至少落后国外20-30年。
   意识的觉醒与经济发展密不可分,当经济实力发展到一定的程度,人们会回过头来关注自身的生存环境。有报道认为人均GDP达到2000美元时,这时候人们就开始普遍关注环境问题。中国的经济已经发展到一定阶段,中国政府等各方面都开始重点关注环境问题,环境保护已列入国家的中长期发展规划的重要领域,他指出科技部的“水专项”重大计划的启动就是契机。
   水环境修复市场前景大。一方面降水量的减少、水资源问题日益突出,西北、内蒙草原的一些湖泊和湿地呈萎缩态势;二是水体污染问题很严重,尤其是在我国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如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京津冀等地,很多城市的河湖成为了排污口。水环境修复在国家层面觉醒的大背景下,市场前景非常广阔。上海的苏州河治理、北京小清河、温榆河等河道修复、广东等几个城市也都陆续开始了河流修复工作,已经有一些工程案例,工作都取得较大的成功,这些工程案例促进了科学研究的开展,也奠定了一定的市场基础。
   土壤地下水修复市场前景也不容忽视。政策层面,环保部的“三定方案”中已经提出了土壤修复的环境污染防治内容,环保部的生态司、科技司也已经着手开展相关的工作,如要求企业在搬迁中,对土壤进行评价,并将其纳入到交易成本中;同时,土壤环境污染防治标准体系也在建立,正在修订《土壤环境质量标准》,配套的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已发布,土壤环境评价技术规范正在制订。
    水环境修复应由从末端治理转为源头控制,“点源”“面源”治理相结合。水环境污染的问题的症结在于排入水体的污染物超过了水环境自身的自净能力,超过其可承受的污染物负荷,尤其是河流、湖泊等大水体和地下水,与工厂的污水处理不一样,一旦污染,很难根治。
  根据中国目前面临的实际情况,必须先解决水质问题,然后水生态问题。国内外的水环境修复大致思路是一致的,必须先解决排污管道、排污口问题,这是水环境主要的污染源,从源头进行控制和管理。目前国外很关注水生态问题,如生物多样性等,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经验走得更快。

据相关资料显示,“十一五”期间中国政府安排了10亿资金开展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此外,专家分析,如果将北京现有的垃圾填埋场等污染场地进行修复,需要近2000亿资金,如果国家加以争取引导、鼓励、支持,这将是一块巨大的待开拓的市场。
    2008年11月,中央为扩大内需,决定将通过1.18万亿元的投资带动社会投资约4万亿的规模,其中生态环境投资明确为3500亿元,同时惠及污水及固废领域。
    近日,江苏省政府近日推出的《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确定,将投资1083亿元,实施保障饮用水安全、工业点源提标治理、节水减排等工程建设,确保到2012年,太湖湖体水质由2005年的劣Ⅴ类提高到Ⅴ类;到2020年,基本实现太湖湖体水质从Ⅴ类提高到Ⅳ类的目标......

滇池被污染毒死鱼 富营养化的洱海 被污染的松花江 蓝藻横生的太湖
曾经是动物的栖息之地-滇池 海天一色的洱海 美丽的松花江上 令人流连忘返的太湖
  北京建工环境修复有限责任公司

副总经理     高胜达
    前期国家对水体修复如流域方面、生态修复如湿地等关注比较多,而土壤修复、矿山修复关注比较少,但是从土壤本身的污染和对地下水的污染来看,将来会越来越受到重视,从目前来看,国家对土壤修复也开始重点关注起来。
    政策与市场互动,政策决定了一定的市场导向,市场反过来会影响政策的制定。土壤修复近几年发展很迅速,主要是市场需求,房地产的兴旺带动了土壤修复市场。国家在权衡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方面需要合理平衡,国家政府是关注民生的。其实整正推定环境产业的发展需要民众的压力,环保不是一个人、一个企业可以解决的问题,需要每一个人的努力来推动,这就需要全民参与。

     副总经理     翟立前
    环境修复产业的前景是非常好的。从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来看,他们以前跟我国现在的情况差不多,如土壤修复,发达国家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历史并不长,在后来20年的发展中,土壤修复的资金投入占整个环境产业中的60%,而我们国家在近几年开始起步,虽然科研和技术研究比较早,但是真正拥有产业化工程只有几年。国家现在也在制定矿山修复、土壤修复的一些政策,如山西,在开采矿山之前需要进行环境评价,每采一吨煤需要收取10元作为环境修复基金投入到环境修复。“水专项”的启动是在水体修复,如三河、三湖的治理,投入的资金也是巨大的。不论是水体修复、土壤修复、矿山修复、生态修复前景都是非常乐观的。

  MCM集团及PACE公司

MCM集团CEO麦克    米切尔
     虽然中国政府环境保护政策是积极的,但各地主管部门实际执行应对环境污染和资源枯竭的政策时却存在抵触情绪。其中有三个原因:1、地方在执行环保政策时没有经济利益的驱动。2、地方对环境保护措施政策没有很好地了解。3、目前的法律机制对终止不符合环境标准的项目手段不够强硬。
    解决环境问题不是技术层面的问题,而是社会和政治层面的问题。人类有知识有能力在任何气候条件下建造节能的房屋,也有技术利用太阳能、风能、潮汐、核能等不产生温室气体的方式发电。最大的问题不是技术而是社会文化因素。从微观看来,中国的文化更关注表面(技术)而非表面之下的问题(设计和维护),总体的计划和培训过程常常制造出需要高度维护的产品。

PACE公司总裁   马克·科瑞布斯
    中国的急速发展对环境的影响巨大,但同时也让中国有机会审视环境的脆弱,并运用新方法保护环境。环境保护和恢复从长远来看对全球各地的人口健康至关重要。中国的急速发展对环境的影响巨大,但同时也让中国有机会审视环境的脆弱,并运用新方法保护环境。
    正当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口向城市转移的时候,在局部地区废水和暴雨水的排放问题变得严重起来,对当地环境造成了巨大影响。同时,过去务农的人很多都开始在工厂工作,形成了更多的污染排放。这些都市化趋势和土地性质的变化都可导致对环境的破坏,从而产生了对环境恢复的需求。中国政府和人民逐渐意识到停止破坏环境和修复环境的需要。现在正是投身于这个事业的大好时机。

“棕色地块”是国际上对城市中一些工厂遗址的通用称呼。这些土地因为现实的或潜在的有害和危险物的污染而影响到它们的扩展、振兴和重新利用。
   “棕色地块”多数位于大都市的中心城区。它们是工业留给城市的“遗产”,是一批可以再开发利用的财产,只是这笔财产的真正价值被一些可见的或潜在的危险和有害物质所掩盖。目前,美国、英国、意大利等国都制定了相应的法律,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便对其进行再利用。
    资料显示,截至20世纪末,中国受污染的耕地面积达2000万公顷,约占耕地总面积的1/5,其中工业“三废”污染面积达1000万公顷;污水灌溉面积为130多万公顷。每年因土壤污染而减产粮食1000万吨;另外还有1200万吨粮食受污染而超标,二者的直接经济损失达200多亿元(人民币,下同)。 北京轻工环保所总工宋云说,就北京地区而言,将外迁转产工厂遗留的场地进行无害化处理,就会带来300~500亿元的土壤修复市场。山东环保局张波副局长坦言,山东省也有大量受化工厂污染过有待修复的土壤。
   目前,中国土壤修复产业尚无完整立法,对污染场地进行土壤污染测评的更多的是参照环保产业发达国家的标准。没有相关国家标准,决定了中国土壤修复市场处于市场培育期。在环境产业发达的国家,土壤修复产业所占环保产业的市场份额高达30~50%,而中国的土壤修复产业刚刚起步。中国潜力巨大的土壤修复市场商机吸引了越来越多外国环保企业的目光,有媒体称之为“八国联军 入华心切”。

编辑:吕春香 美术:连明路 联系方式:010-52719770 制作时间:2009年06月0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