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专题>>
垃圾处理产业市场化——投资风险与商机并存

  私人资本从90年代末期开始介入城市生活垃圾处理领域,近年来有了很快的发展。目前中国的垃圾处理投资环境下,商机和风险并存,商机大,风险也大。风险控制无疑成为保证这一行业健康发展的重中之重。

  对于投资者来说,面临的风险主要有政府违约风险,法规、政策和标准变化风险,商业风险等。政府违约风险的原因有很多,如强势政府的急功近利的要政绩思想使政府对协议内容无力执行、政府缺乏相关知识与经验造成谈判失误而不能执行、超越国家法律造成的违约等。城市垃圾处理很多的政策都不是很健全,相关的公用事业改革的法律政策也在不断地完善,这些变化都有可能给投资人带来不确定的风险。商业风险主要是宏观经济运行和项目信息波动或变化带来的风险。在实际项目操作中,投资人关注的是处理量及处理量变化、价格及价格调整、违约及违约赔偿、终止及终止补偿。

  在市场体制的制度设计中,核心的风险分担原则是让每一种风险都能够由最有能力承担风险的合作方来承担,这样项目的整体风险才能达到最低。一般来讲,在垃圾处理中,企业方应该承担设计风险、建设风险(包括成本、工期、质量等)、运营风险、投资风险、融资风险、市场风险等;政府应该承担政府部门的规划、计划风险,法律变更的风险,配套工程风险,相关物价变动风险等。

  风险控制主要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1)目前,城市垃圾处理行业参与特许经营协议的竞争主体有设备供应商、专业工程公司、国内外的财务投资人等呈现出多元化的态势。政府在选择投资人时需要关注其资金实力、企业业绩、企业信誉、企业人力资源、技术方案和处理费以规避风险;(2)通过规范的特许经营协议从商务、法律和技术角度保证双方的权益;(3)政府需要在决策、设计、招标和施工阶段通过准确估算、限额设计、采购等措施控制投资成本;(4)通过积极推进商业银行的金融改革改善项目融资环境。

  尽管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风险,但是中国的垃圾处理仍然吸引着全球垃圾处理的私人资本,这些资本近年非常活跃。以上海为例,到2005年为止,代表着不同投资方的世界先进处理技术或世界知名的垃圾处理企业都在上海垃圾产业中“攫金”。这些活跃的资本包括:2005年6月,上海环境投资有限公司和美国金州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投资6亿元签约成立上海环境再生能源有限公司,从事固体废物再生能源项目;由上海市城市建设投资发总公司和上海振环实业总公司组成的投资方以总投资7.5亿元建设的上海江桥生活垃圾焚烧厂;美商国际集团以总投资2.3亿元建设的千吨级垃圾综合处理厂;注册资本8亿元的上海环境(集团)有限公司重组,已经以委托运营、BOT、BOO和TOT方式在上海、成都、杭州和常州投资建设、运营了11个城市垃圾处理项目;威立雅环境服务、中信泰富、上海环境集团的联合体负责设计、施工和运营的上海老港填埋场四期工程;2005年上海浦发集团与意大利英布基诺公司签订股权转让协议,以较高溢价协议转让浦发集团持有的上海御桥生活垃圾发电厂50%股权。

  “十五”期间,随着我国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我国城市生活垃圾清运量保持稳步增长的趋势,根据对历年统计数据进行回归分析,预计到2010年全国城市生活垃圾清运量达到1.8亿吨,日均约为50万吨/日。我国“十一五”期间计划新增的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为24万吨/日,平均每年新增4.8万吨/日。

  东部地区:规划新增总处理能力11.96万吨/日;中部地区:规划新增总处理能力5.10万吨/日;东北地区:规划新增总处理能力3.92万吨/日;西北地区:规划新增总处理能力1.68万吨/日;西南地区:规划新增总处理能力1.60万吨/日。

  “十一五”期间将采取封场、搬迁或改扩建等措施对现有约70%的不达标设施进行改造,总规模约7.4万吨/日,其中:东部地区3.9万吨/日、中部地区1.5万吨/日、东北地区1.0万吨/日、西北地区0.5万吨/日、西南地区0.5万吨/日。

  同时,规划选择不同区域、不同规模的城市建设一批餐厨垃圾处理设施示范项目,为逐步建立规范的餐厨垃圾收运处理系统取得经验。

  这些活跃的资本背后显示的是中国垃圾处理市场存在的巨大商机和中国垃圾处理市场良好的前景,也显示了支撑垃圾处理行业的商业金融市场的逐步成熟。

                编辑制作:王彩霞 电话:010-62138244       反馈信箱:waste@chinawater.net
中国固废网 版权所有